2018年是迈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的起步之年。北京于近日发布《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8-2020年行动计划》,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服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区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并开展应用示范,对于解决京津冀优势科技服务资源整合不足、协同创新对京津冀产业转移和产业联动的支撑薄弱等问题,推动高端科技资源共享、共用、共建,支撑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构建,增强京津冀整体性和协同性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照科技部现代服务业重点专项相关指南的要求,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李俊研究员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京津冀协同创新区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以下简称“京津冀项目”)。
传统行业升级、科技资源闲置等问题如何靠平台力量解决?京津冀地区的科技服务平台要如何“量身定制”?《中国科学报》记者听取了多方专家的见解。
2017年,科技部“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启动,并在其2017年度申报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专门提出,要针对京津冀协同创新区打造综合科技服务平台。
“以前有一些类似的平台,但大多只是服务信息的汇集。”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生产力促进中心系统分析研究所副所长李晶莹表示,这类平台“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实际工作的需求”。目前,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存在研发成本高、人才引进困难等情况,并且企业的科技服务需求也趋向综合。在传统的科技服务模式下,由于资源分散在各处,服务提供者往往只能单独提供某项规划或技术转移。
李晶莹表示,科技服务提供方可以“组团”与地方产业对接,解决其规划、升级需求,“这样企业的需求可以得到解决,科技服务机构的资源也能更高效地利用起来”。她说。
科技服务需求不同,资源类型也多种多样。以装备制造业为例,可整合的资源涉及方方面面。“数据、标准、技术、专利、设计、认证不只是数据知识类的资源,技术能力方面的资源也需要整合。”李晶莹说。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许爱萍曾在一项研究中指出,京津冀三地存在产业同质化问题,科技创新合作不紧密使得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受限。加之区域间产业梯度差异大、利益诉求不同,科技资源的整合、共享并非易事,平台搭建难度不言而喻。
“资源整合其实是老生常谈的问题。”龙信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数据科学家王成刚表示,一直以来,科技服务资源散落在不同机构当中,相对封闭,对接起来效率不是很高。
在王成刚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机制创新。“对一些科研单位、市场化企业来说,其身份不仅是科技服务的提供者,也有可能是科技资源的需求方。”通过一定的机制创新将科研单位、企业和高校院所多方联结起来,协调多方需求、理顺双重身份,“既有难度,也是一种尝试”。
王成刚还指出,对于资源整合过程中的市场失灵环节开云·电竞综合,需要政府对前期工作进行一定投入。“科技服务资源的对接和网络购物不一样,有的需求可以线上解决,但大部分工作要在线下完成,必须有实际的人对接。”他说。
不同产业、不同需求若想对接得当,还得“分门别类”。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副研究员、项目任务负责人吴海博介绍,对应《指南》内容,该项目拟以资源服务总平台为基础,围绕信息技术、装备制造和生态环保三大重点领域,分别搭建分资源池和分平台,以达到“运营分散、服务协同、数据互通”的目的。
比如在信息技术领域,示范项目将牵头参与者,对标准与版权、技术案例、质量信息等数据进行集成,而在装备制造领域,将尝试对工艺、技术、装备以及图纸等资源进行集成。
应对京津冀三地科技服务资源不均、资源闲置、平台分散等问题,示范项目计划以“1+3”形式搭建平台架构。
其中,京津冀特色科技资源池及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将集成身份认证、记账审计等功能,为平台用户提供统一入口,其他平台以此为依托。
新一代信息技术综合科技服务平台作为分平台之一,侧重于为用户提供咨询、监测、技术评价等服务;装备制造综合科技服务平台作为分平台之二,聚焦于整合业内共性技术资源、服务工具,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内容;生态环保综合科技服务平台作为分平台之三,致力于环境信息、环保技术、环保装备等资源的整合及开发。
“总分”平台侧重点不一,覆盖的成员单位众多,包括京津冀地区数十家从事科学研究、科技服务的企业、机构和高校院所。“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我们要先清楚自己有怎样的需求,有哪些是自身缺乏的,就需要借助外力。”吴海博表示开云·电竞。
“我们近期已经开始设计数据描述和服务流程规范。”吴海博透露,在项目前期对河北保定、石家庄等地调研时发现,当地一些初创型智慧制造企业,面临着人才引进困难、缺乏基础研发投入、融资渠道窄等问题。